《哥斯拉》影評:花甲怪獸王者歸來
文/圖賓根木匠
“怪獸片”很難說是一種既定的類型片,至多也就是某種特定題材元素的使用,怪獸片往往跟科幻片、動作片、災難片等類型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對于“巨大怪獸闖入現代都市”這個“怪獸片”設定而言,哥斯拉肯定是最有代表性的銀幕形象,以至于影迷們普遍稱哥斯拉為“怪獸之王”,就其在世界影壇的影響力而言,倒也不為過。
第一部《哥斯拉》誕生于1954年的日本,從那以后這位怪獸之王便一發不可收拾,到今天一共有30部電影以它為主角(日本28部、美國2部)。哥斯拉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的巨獸崇拜文化,從《圣經》里的利維坦到《山海經》里的燭龍,在各民族的神話傳說里都不乏巨大怪獸的身影,而電影作為人類“想象的能指”,自然會在銀幕上復現這種文化現象。
具體到電影史的坐標里,好萊塢于1933年打造的《金剛》算是第一部有廣泛影響力的怪獸大片,而《金剛》對于日本電影界的沖擊也不小,1938年日本影人就拍出了《在江戶出現的金剛》一片,從而把巨大怪獸的題材引入日本。1953年,好萊塢又推出了《原子怪獸》一片,影片講述一次核試驗喚醒了在北極冰層里的巨大恐龍,它復活后從海上登陸紐約,在高樓大廈間肆意踐踏……從核心設定來看,《原子怪獸》跟《金剛》如出一轍,只是怪獸的屬性有了徹底的變化。
《原子怪獸》在日本上映后,引起了制片人田中友幸和“特攝之神”圓谷英二的注意,結合《金剛》的經驗,他們與導演本多豬四郎便一起構思出了《哥斯拉》的設想。初版《哥斯拉》把這個怪獸描述為一個身形巨大的遠古生物,此前一直沉睡海底,被核試驗喚醒(變異)后便開始上岸肆虐……不難看出,初版《哥斯拉》的呈現跟《原子怪獸》幾乎如出一轍——事實上,初版《哥斯拉》的另一個中譯名便是“原子恐龍”。
跟歐美殖民文化孕育出的《金剛》不同,《哥斯拉》甫一誕生便飽蘸著冷戰時代的“核”氣息與日本的文化特質。1954年正值二戰結束后不久,日本作為唯一遭受過核武器打擊的國家,陰影尚未消散,而就在當年,又發生了日本“第五福龍丸”號漁船船員遭遇美國核試驗輻射致死的社會事件,《哥斯拉》的誕生自然也因應了當時淤積在日本社會中的恐核心理;同時,作為一個島國,日本民間傳說中向來不乏對于巨大海怪的想象(初版《哥斯拉》中就虛構了漁民祭祀哥斯拉的情節),哥斯拉無非是將之具象化了;此外,日本作為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很熱衷打造《日本沉沒》之類的災難片,而《哥斯拉》其實也是災難片的變種——哥斯拉的出場往往伴隨著海嘯、地震等現象,在初版《哥斯拉》中,一開始應對怪獸的機構也是政府的救災部門。
《哥斯拉》的推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應的續集接踵而至,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們對這個怪獸之王的好感度也越來越多,到了1960年代,哥斯拉已經從反派怪獸逐漸變身為地球的守護者,到后來更是成為挺身而出與其它怪獸搏斗的“地球守護神”。1998年好萊塢首次翻拍《哥斯拉》時,將這位怪獸之王演繹成了霸王龍式的邪惡無腦怪獸,從外形到立場都與粉絲們心中的既定形象滿擰,從而遭遇一片口誅筆伐。
如果不了解哥斯拉的背景,初看2014版《哥斯拉》可能會覺得有些無厘頭,因為哥斯拉在此作中就是一個沉睡在海底的巨獸,現身就是為了消滅以放射性核物質為食的怪獸“穆托”,從而保護人類。不過這正是因為好萊塢汲取了上次的經驗教訓,2014版《哥斯拉》導演是日本原作的鐵桿粉絲,所以這部《哥斯拉》在基本設定上與初版毫無二致(只是怪獸的身材尺寸暴漲),而且在片中多有向初版致敬的環節,并在劇情上與初版有所延續——在初版的結尾,老博士喃喃自語道:“我不敢肯定這是最后一只哥斯拉,如果還繼續進行核試驗的話……”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版《哥斯拉》中的怪獸之王是與邪惡怪物穆托拼死作戰的正義使者,因而也獲得了粉絲們的一片叫好。
《魅妝》影評:希區柯克式的恐怖懸疑片《剪刀手愛德華》影評:讓人悲傷的童話《狄仁杰之神都龍王》影評(六)《普羅米修斯》影評:重口味科幻宅的“四六級”測試電影《一諾千金》觀后感《飛屋環游記》影評:感動與歡樂交織的杰作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后感《死神來了5》影評:沒有新意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