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導演麥兆輝、莊文強執導,周迅、梁朝偉、王學兵等主演的諜戰題材電影《聽風者》自8月7日上映以來一直高居票房榜首,迄今為止收獲了超過2億的票房。這樣的成績跟賀歲檔的票房大戶比起來要遜色一些,但在整體票房相對冷清的8月卻算得上一枝獨秀了。和眾多國產商業大片的境遇類似,《聽風者》在收獲票房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觀眾的質疑,質疑的點主要集中在影片的類型上。不少觀眾看完《聽風者》后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表達失望之情,稱他們帶著欣賞一部精彩諜戰片的期待進影院,卻發現看了一部披著諜戰外衣的愛情片。還有觀眾把《聽風者》與同樣由周迅主演的《風聲》做對比,認為《聽風者》在懸疑感和諜戰激烈程度上都不如后者。麥兆輝、莊文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了種種質疑,他們承認《聽風者》的感情戲比重大,是一部結合了愛情與諜戰的影片。
類型疑云:諜戰片?愛情片?
《聽風者》與《風聲》一樣,都改編自麥家的諜戰小說,也都在上映前打出了“諜戰電影”的招牌。觀眾抱著看諜戰片的期待走進影院,看完才赫然發現,《聽風者》與他們心目中的諜戰片很不一樣:沒有不同派系的間諜之間暗潮涌動的斗智斗勇,沒有自己人之間的互相猜忌,沒有九死一生的情報傳遞,甚至連動作戲碼都不多;有的只是梁朝偉對周迅求之不得的單戀、與范曉萱之間的日久生情以及周迅對梁朝偉的似有情似無情,與王學兵互相鐘情而不能在一起的苦戀……也不怪有觀眾覺得自己“受騙”了。原作者麥家也認為,《聽風者》是一部“非傳統諜戰片”。他說:“麥莊出乎我的預料,拍了一部這么文藝、內心這么波瀾壯闊的電影。”但他對麥莊的這種改編方式表示贊賞:“內心之戰是最壯闊的戰爭。”
針對觀眾的評價,麥兆輝與莊文強承認“愛情”是《聽風者》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和原著相比,電影里人物的情感被放大了很多。至于文藝,莊文強透露他們一開始還真沒有想過往這個方向走。“只不過周迅和梁朝偉都是表現力這么豐富的演員,拍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不往這個方向走,還真有點可惜。”莊文強認為《聽風者》是“愛情”與“諜戰”的結合體,沒有必要將二者分離開來。“愛情其實就是一種諜戰!諜戰里的勾心斗角和愛情里的猜來猜去是很像的,所以我們就把這兩個合起來了。”
服裝疑云:二十年代?四十年代?
有對電影類型不滿的,也有對細節挑刺的。周迅飾演的女間諜張學寧,能在各種掩護身份之間轉換自如,她的服裝也因其身份變化而各不相同,時而華麗時而簡樸。有細心的觀眾指出,周迅的服裝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風格,而《聽風者》的故事發生在1949年之后,她的服裝卻像停留在了1949年以前的十里洋場。類似的挑刺還針對片中解放軍的服裝以及701里各種設施的。
事實上,年代戲對任何一個導演都是一個挑戰,因為最容易在細節上露餡。麥兆輝、莊文強也坦言很擔心在細節上出問題被人罵。“我一個香港人,對這段歷史不是很了解。所以特地讀了大量的歷史書,力求在道具、服裝上符合那個年代的特點。”莊文強透露,片中周迅等主演的服裝、佩飾都是在國外網站上買的。而有些細節,他們雖然查到了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卻因為真實情況和觀眾的認知不符而決定棄用。“比如最后幾場戲,美術師問過我們要不要在墻上加一些標語、大字報。后來我們一查,那會兒還沒有大規模使用簡體字。如果用繁體字寫標語的話,我們擔心觀眾會覺得我們搞錯了。”
劇情疑云:懸念呢?算計呢?
對普通觀眾而言,“諜戰”就意味著緊張、懸疑、驚悚。大家看諜戰題材影視劇,期待看到主角怎樣用巧妙而慘烈的方法把情報傳遞出去,比如《暗算》;喜歡猜誰和誰是一伙的,誰又是幕后的“老鬼”,比如《風聲》;也樂于看到兩個陣營的間諜互相試探,勾心斗角,比如《潛伏》……但這些元素,《聽風者》里都沒有。即使有,也被感情戲壓過風頭,不容易被觀眾捕捉到。另一方面,電影設置了阿兵(梁朝偉飾)這個天賦異稟的“聽風者”,就像作家寫小說開了“金手指”,任何不合理的情節都可以用“天賦”來解釋,而不用費心想情節。在電影中,阿兵通過聽發報聲就可以分析出發報者的年齡、特征、習慣,早早地就把敵方的大boss“重慶”暴露在觀眾眼前,令劇情失去了懸念。而代號為“重慶”的間諜組,里面的五個人物除了狠辣之外再沒有別的性格特征,與周迅、王學兵難以形成對抗。因此有觀眾感嘆張學寧死得太不值了。
關于何兵神奇的聽力天賦,麥兆輝解釋稱,這并不是他們杜撰出來的。“我們真的有問過一些發電報的專家,了解到電報聽得多了一定能分辨出來誰是誰。因為每一個人發密碼的時候習慣、特點、力量都不一樣。”至于電影中缺少諜戰的懸疑,莊文強表示,他心中《聽風者》的高潮并非在諜戰上:“這不是大家心目當中的諜戰故事。剪片子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高潮是每個角色之間對于感情的壓抑。每一次感情壓抑都是影片的一個高潮。”
電影《返老還童》觀后感《風語者》影評: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環太平洋》觀后感影評《有種》《雨果》影評:一部晦澀的魔幻片電影環太平洋影評《潛艇總動員3》觀后感《今夜天使降臨》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