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視聽語言來分類,科恩兄弟的電影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以《老無所依》《冰雪暴》《米勒的十字路口》和《血迷宮》為代表的黑暗派悶騷,這種電影在劇作、視聽上沿用冷、硬、黑的處理,不多余的切換以及樸實的敘事步調(diào)因為故事本身的黑暗顯得寒氣逼人;另一種是以《影子大亨》《老婦殺手》《閱后即焚》為代表的搞怪派悶騷,這類電影中會有科恩兄弟其他電影中少見的不停移動的鏡頭和快速剪輯,而這些電影也恰恰以這些電影語言制造喜劇效果,扯現(xiàn)實一個大淡;第三類就是《缺席的人》和《巴頓·芬克》和《逃獄三王》代表的深沉派悶騷,這類電影的時空轉(zhuǎn)換往往更為自由,并且以深入主人公內(nèi)心為目的,同時使用大量隱喻及象征手法。第三類的深沉派悶騷的視聽語言并不像前面兩類這樣突出和自成一派,而是在視聽上介于前面兩類之間,比如《逃獄三王》就偏向搞怪類的視聽處理,而《缺席的人》這部科恩兄弟深沉派悶騷集大成之作的視聽就更為有趣,也更為牛逼。可以說,在科恩兄弟的電影中,能夠與《老無所依》處于同一水平而堪稱大師之作的就只有《缺席的人》,就我本身來說,《缺席的人》甚至更深得喜愛。
和電影名字一樣,《缺席的人》在影迷當中的地位還有些缺席,和名聲極大的《老無所依》無法相比。《缺席的人》就是這么一個矛盾體,你很難說出他有多好,但是看的時候就會覺得他牛逼,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特別復雜,我覺得這部電影幾乎把現(xiàn)代人荒謬的旋渦般的人生完全表現(xiàn)了出來,讓你在觀看時發(fā)笑,然后適時地把悲情顯現(xiàn),最后在夜里給你沉重的一擊,就好象是一場關(guān)于生存和死亡的夢。總之,這絕對是一部杰作,而且是異常完整的杰作,完整得渾然天成幾乎不能讓人寫出分析,只讓人贊嘆,心曠神怡,飄飄欲仙。
不過,我還沒有完全失去理智,還能稍微覺察出一點科恩兄弟在《缺席的人》當中的手法,大概說說。我覺得這部電影的視聽處理不僅在科恩兄弟的電影中,而且在全世界電影中都很罕見,是一個很奇怪的統(tǒng)一體。在劇作結(jié)構(gòu)上,《缺席的人》用一種邏輯的磚(即人類在生活中遇事過后的反應,即“反射”。)鋪成了一堵瘋狂的墻(無法回轉(zhuǎn),聳人聽聞的故事和結(jié)局。),厲害的在于他們不是完全通過很多電影所使用的“巧合”來承接故事,而是一些生活中我們覺得理所應當?shù)氖录l(fā)展來承接,比如美國的司法程序,比如夫妻間的“七年之癢”還有那些早就根植于影迷心中的偵探片情節(jié),這使得本片在劇作上的涵蓋面就很廣。同時,科恩兄弟在處理這些重要的承接時,也有意簡化,所以這些重要的劇情最終也只是故事的承接而沒有被放大,科恩兄弟把最多的篇幅花在了這些“承接”前后的狀態(tài),比如松頓和其他人的聊天以及松頓旁白中的生活白描。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即本片是松頓在獄中的回憶,這就決定了本片在處理整個劇情的轉(zhuǎn)合上是全知的視角,而在松頓的敘述時轉(zhuǎn)而圍繞松頓周圍的空間打轉(zhuǎn),轉(zhuǎn)為很私人的視角。所以,《缺席的人》在劇作結(jié)構(gòu)上達到了一種荒誕(當你知道了所有事,即“全知”時,才能感覺到荒誕)與生活的統(tǒng)一,要處理好這個度,其實是很難的。
一般來說,在一個荒誕的劇本之上,所使用的視聽手法也是略神經(jīng)質(zhì)的,高速剪輯或是“意識流”的時空切換總在這時出現(xiàn)。但是在《缺席的人》的劇本基礎上,科恩兄弟的分鏡卻是大反常規(guī)的方法,首先是一種一個場景中利用景別的切換來體現(xiàn)人物狀態(tài)不同的切換,這樣的切換往往每個鏡頭時間較長,而在場景時空相對單一的情況下,每次切換又有一定的目的和修辭效果,沒有多余的切換。而與這種分鏡方法交替的是大量的正反拍以及形接形的所謂“帶有明顯象征意義的蒙太奇”。正反拍在對話中的大量使用除了表現(xiàn)出松頓狀態(tài)的單調(diào)、盲目,還使得特殊切換更為明顯,在很多時候加強了喜劇效果,如松頓夫婦和bigdave夫婦吃飯的場景,并調(diào)整了影片的節(jié)奏;而“形接形的蒙太奇”往往與松頓旁白同時出現(xiàn),結(jié)合到本片的劇作結(jié)構(gòu)即這一切都是松頓的回憶來說,這些切換很好地塑造了松頓面對旋渦般的生活的無力與盲目和機械化。即使是幾種切換的結(jié)合,但第一種利用空間塑造關(guān)系的切換仍是本片的主體,所以,科恩兄弟在本片中減少使用了利用剪輯的外部關(guān)系推進的方法,而是利用段落鏡頭的內(nèi)部關(guān)系,比如人物的位置、聲音、光影來塑造人物,因此,用彩色膠片拍后再加工為黑白效果目的就在此。光在本片的敘述中地位尤其重要,本片的用光其實是很風格化的,比如松頓與麥克多蒙德以及斯嘉麗·約翰遜在一起時的高飽和度色彩和其他時候的低飽和度色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比如利用大量的逆光剪影來塑造人物,這些都要求了本片需要一個更為純粹的光影效果,而黑白的作用在這個時候也就顯現(xiàn)出來。而除了空間和光影之外,本片大量的旁白也使用得很到位,在旁白出現(xiàn)的時候,配合不一樣的視聽處理,科恩兄弟完成了視角的轉(zhuǎn)變,也正是這樣的冷漠地全知和熱切地主觀視角的不斷轉(zhuǎn)化,使得本片在某些時候擁有了《老無所依》般的穿透力,而在某些時候又擁有情感的震撼力。這個旁白延續(xù)到最后,松頓說雜志付他每個字五分錢的稿費,所以在某些時候會羅嗦一點來解釋其前面旁白的喋喋不休,而喋喋不休又與其表面的沉默形成對比,這時一股令人感到悲涼的感覺就漫漫升起,繼續(xù)喋喋不休,然后隨著電椅的啟動,屏幕變白,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可以說,《缺席的人》在穿透力上甚至超過《老無所依》。
還有一點值得講的就是影片中松頓在街上逆著行人走以及松頓看著偵探在街上逆著行人走時的兩個慢鏡,我覺得這兩個慢鏡牛逼的地方在于把這個劇情發(fā)展很快、導演敘述步調(diào)很慢的故事速度放到了最慢而把時間放到了最大,放大了人的狀態(tài)。而且這兩個慢鏡是配合著松頓的旁白,所以這種把街上行人狀態(tài)突然放大的方法使得本片在思考上更提升了一個層次,由松頓這個主人公輻射到了這些在街上走著有著相似慘淡遭遇的所有人。
一個驚險的故事配上了很慢的敘述步調(diào),覺得悶是肯定的,可是當你耐心看完,你會覺得《缺席的人》是不應該在大師杰作行列中缺席的,影片的奇怪視聽所帶來的,是現(xiàn)代人的一個黑色的夢。
《大地驚雷》影評:科恩兄弟哪去了《特寫》影評:清晰的現(xiàn)實模糊的夢想《畢業(yè)生》影評《環(huán)太平洋》的觀后感電影環(huán)太平洋觀后感《地獄之旅》影評:長大成魔電影《the piano》觀后感《親愛》觀后感:致我們最愛的母親